我不希望自己做一只鸟笼子里的金丝雀,而是希望自己是一只能展翅高飞的苍鹰。这一路上会遇到各种风风雨雨,但那些并不重要,我的目标是「经历了风雨以后,可以见到那道彩虹」。
文|留皇叔
图|受访者
2021年,艾阳完成了一次跨度与反差最大的角色转变。这是她职业生涯冒险最大的一次尝试,善于时间管理的她鲜有得被新的工作方式打乱了节奏。大量跨行业的知识疯狂得涌入脑子里,像在经历一场知识的大爆炸。每天除了接受培训与学习以应对考试,还要开展市场约见各种客户。在友邦盛行一句话,「用荣誉书写日记」,艾阳奉为圭臬。艾阳第一次这么深入地接触金融保险行业,从入行那天开始,短短的一个月犹如经历了六个月那么漫长。「遇到困难的时候,时间记录会写不下去。有的时候真的很忙,回到家以后就懒得写了,但是第二天我一定会补上。」艾阳说。
在4月的时候,艾阳还被称为「艾老师」,还有人半开玩笑似的喊她「艾总」。「这种身份的转变多少有一点心理落差吧。」艾阳笑了笑说道。经历最近这段时间的适应,艾阳坦言自己也感受到了来自工作变动带来的一系列变化。「一些跟我关系亲密的人,比如认识二十多年的朋友,在得知我转行之后,会比较支持。包括我以前的学生或者一些渠道合作方对我也是比较支持的。因为对我比较认同,了解了必要的保险知识以后,就从我这里买了友邦的服务。」
艾阳做出跨界的这个决定,并非是一时心血来潮。「我希望自己有一个王国,我希望我是那个王国的女王,我有权做自己的决定,我挣的钱可以满足家庭,撑起自己的一片小天堂。」回忆过年之后的这几个月,艾阳有过迷茫,焦虑,紧张,感觉很多东西是看不明白的,遇到了很多困难,甚至会做噩梦,但在艾阳看来,这些或许也是好事的预示。
如今的艾阳,抱着一个比过去更认真更热情的态度,把这份新的职业当做了一项长期的事业去做。「在这个行业,没有人规定你的任务,是你自己给自己的。需要自己给自己定目标,自己给自己做计划。」
从接待学生到接待客户,从解决学生需求到挖掘客户需求,从课程咨询到险种普及,服务对象变了,沟通方式变了,观念也要随之改变,这对艾阳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,她欣然接受也勇敢面对。也只有面对困难挑战的她,才是自己心中的那个不服输的艾阳吧。
采访当天,担心我等的太久,艾阳在电话里着急的问我在哪,她说跑过来跟我会面。再次见到她的时候,艾阳穿着一身得体的职业装,显得比以往更干练,更雷厉风行。刚参加完公司的课程培训,她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疲倦。
以下是艾阳的自述。
01
2003年「非典」那年,我参加的高考,然后耽误了两年,直到05年才出国。
当时签证很难下来,每天顶多就发40个号,自己每天都去排队,父母也帮我排队。中间遇到各种这不行那不行的情况,不是今天缺这个材料,就是明天缺那个材料,没有一个像现在的签证列表或者材料清单,什么都没有,大多情况都是签证处一拍脑门说缺这个缺那个,我就得去准备。
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,当时要求我提供一个自己名下的房产证。对于我一个18岁的女生来说,这个要求就非常过分,我父母那时候都没有房子呢,我从哪儿来房产证?
每三四个月就会递签一次,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拿到签证,哪像现在的学生,学学语言,找人办一下预注册就可以出国了,我们那个时候办这些流程太不容易了,所以我很珍惜出国的机会。
我学的是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专业,有点偏成人教育。罗马三大的教育系之前没有中国学生,我算是第一个申请这个专业并毕业的中国人。
当时我们使用的还是特别老的教学系统,三年考50门课,有2学分的也有4学分的。现在实行成了新的教育法,可能三年学20或30多门课,课程学分增加了,有的甚至9学分,学的东西也多了,但也比学50多分要好很多。
刚到意大利的时候,我只是会说“Ciao” “Grazie”“Arrivederci”这种非常简单的,可仅仅只会讲“你好啊”“谢谢”“再见”感觉自己会疯掉。我很想达到一个能脱口而出的状态,比如我对店员说「我想买一杯咖啡」,但有那么多种咖啡呢,Macchiato、Cappuccino、 caffè Decaffeinato……我需要看到这些种类的咖啡可以直接开口说出来。
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:两个月开口说话,半年通过语言关。
因为我心里明白,作为一个留学生,最重要的是语言关,如果语言不过关,那么后面没有办法完成学业。因此除去上课的时间,我每天还会再拿出七八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意大利语。
02
2015年我回到国内,直到2017年将近两年的时间,基本上是半年在中国,半年在意大利。真正稳定下来是在2017年了。
在这几年主要做一些境外的工作,例如帮学生或务工人员到移民总局办理拘留卡。因为他们刚到本地工作或学习时候,意大利语并不好,就会请我帮助填填表,在双方对话中间当翻译。
工作办工作居留,学生办学生居留卡。赚到的钱其实不多,一次80到150欧元不等。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都还是比较好的,也有人出国以后会打工或做代购的。
渐渐的接触这方面多了,开始帮助接一些境外的预科学生办理境外的手续,也就是现在境外服务的整套流程,比如接机,办理银行卡,办理税卡、电话卡等等这些,按照人头收取费用,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意大利留学行业。
但那段时间在国内国外往返,生活并不稳定。因为我当时没有办法定居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,为了不让自己饿死,我得给自己整点事情做。当时正值移动互联网兴起,智能手机很快速得普及开,只要有一部手机有网络,我在哪儿不能办公呢?就这样我开始了另一种职业——微信的微商,卖面膜。
国内的面膜微商,大约是14年9月份刚刚起来,可能好多人都还没听说过「微商」这个词的时候,我就成为第一批微商。从一盒一盒给人送,到后来发快递,最后做到一箱一箱用卡车发物流。
最开始做微商的时候,从发广告招代理,到文案,到卖产品,包括物流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处理,全都是我自己做,有时家人也会帮我发发货。
从15年开始算,我大概做了不到两年的时间,然后就决定不做了。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,「我要一辈子做这个事情吗?」,答案是我不想。可以说这是「短平快」的一年半,做生意虽然有赚有赔,总归还是赚到钱了,我给自己置办了一辆甲壳虫。
当时脑子里面也没有团队的概念,如果组建一个团队继续做,也是OK的,但真那样做的话,就会变成了经销商,做成商贸公司。我觉得我还是进入一家公司或企业里多历练一下再说。
这是我一段比较奇特的经历。
不做微商之后,就开始想接下来要做什么。一次机缘巧合,我认识的一位北大的老领导,跟我提起想做国外留学。
那时候我还不是太懂,但因为做过境外的一些工作,就表示我可以承担起境外的一部分事情,其余的事情我不太了解,那就先尝试做做看。
做了几个月后,发现还是做得不太专业,工作title挂着也没什么用,索性就出来了,出来之后就来到了我的上一家就职单位。
2017年10月份前后,就算正式进入意大利留学这个行业了。因为之前有一些铺垫,顺利搭建起了自己的小团队。
我觉得意大利留学,其实还是有很多好的方面,艺术生想去意大利学纯艺术、学设计,去米理学建筑,这都很不错,前提是一定要结合自己自身。在我接触的学生里,我发现那些积累过工作经历后又重新选择回到学校读研究生的人,反而比直接去读研究生的人,头脑更清晰得多。别人出国读研,你也跟着读研,其实是被动的。学习的事,一定要带有「功利性」的去学习,你得刨根问底得多问问自己为了什么目的去学,这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。
留学这十年,给我最重要的启发,就是坚持。除了那些高精尖的、晦涩难懂的知识以外,其他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是特别特别难的。对于普通的工作,只要有「努力一万小时理论」的认知做支撑,基本上都可以解决。
我有时候会到一些平台上学习,比如参加一些训练营,我基本上都能进入20%的那一部分人中。再比如我爱跳古巴salsa,我也是那20%的人之一。我还有个副业是视觉记录师,在我们那个圈子里也进入了20%。
03
我为了自己的语言能学好,留学的前三年交的朋友几乎全部都是意大利人,显得跟中国学生的关系就没有那么亲近。
到了周六日的时候,他们经常去不同的城市玩,喊我一起去,我很少去,但我也不是在家待着,而是找意大利人出来一起学习。甚至为了锻炼我的口语,我会跑到一大的中文系。
那时候学中文的意大利人还是很少的。到了学校,我就贴小纸条,上面写「我是中国女孩,想学习意大利语,我们做个交换吧,我教你一小时中文,你教我一小时意大利语。」
这不就等于免费学习了吗?于是我就每天换一个女孩对话,一个星期有六天都在和不同的意大利人交换学习。
对他们来说,一个星期可能就是交换一次,但对我来说一个星期可以和6个人交换对话,有的时候会聊两个多小时,就这样慢慢的积累出来了语言能力。
为了给自己多创造一些口语锻炼的机会,我也找了很多工作。
我到意大利的第一个星期就开始打工了。做过奢侈品店店员,做过翻译、口译。也教过那些出生在意大利的中国孩子学汉语,虽然他们是中国人的孩子,但是他们不会中文,平时也需要用意大利语跟他们沟通。
我还当过导游接待旅游团或访问团。接过比较知名的几个团,比如中央民族乐团。还有一件令我感觉小有成就的事,是给时任的市长担当过翻译。对我来讲,这些经历也算是小小的里程碑吧。
没有学习和工作的时候,我就会到楼下咖啡厅买杯咖啡,跟一群意大利的老头老太太们坐在一起聊天。
记得在我刚学语言两三个月的时候,跟一位老学者聊天,他说,「艾阳,你就学吧,等你学到大概过了半年的时候,你就会发现‘你耳朵突然之间就打开了’。」当时年龄小也不理解什么意思,也想不明白,就没有当回事,但这句话我记住了。
到06年的8月份左右,一觉睡醒后的那个下午,突然之间听旁边人说的话,真的都听进去了,听明白了,这真的是从量变到质变,是有很多很多的积累的结果。
现在一回想,每天一睁开眼,我身边接触的对象要么是意大利的教授或同学,要么就是工作生活的意大利人,一天至少有10个小时我是在听或说意大利语。
好多人都说是环境原因,其实并不完全是。学语言需要有自己的积累,如果光靠语言环境,自己没有自律也是不行的。
04
还在我读大三的时候,我的毕业导师 Prof.Maragliano 就想让我跟他一起写论文。我感觉那时候离毕业还挺远的。
在意大利,一般都是学生主动找教授写论文,但是我们历史学的 Prof.Casula 教授对他提起我,他就主动找到我说,「你是中国女孩,你有没有兴趣去研究这个论文?」主题是关于「中国和意大利就论坛网络学习是怎么看待的?如何看待网络远程教育?」
当时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还是用论坛沟通的形式,就是我们把作业通过论坛发帖子给教授,教授回复也是用回帖的方式。而且意大利用e-mail用的多,相比之下国内的学校用e-mail的比较少,大多都是采用书面材料。
直到现在我和这个教授还保持着联系,每次我回意大利的时候就会邀请教授一起吃饭,他也是对我毕业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一位导师。
在意大利我还认识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女孩,也是北京女孩,现在应该是在北京亦庄那边发展。她是一个写代码的程序媛,在我眼里她简直太牛了。
她大学毕业以后直接去了意大利,现学意大利语,但她攻读博士毕业是用英文毕业的,整个人给我感觉就是很优雅。我和她曾经住在同一套房里,整个人非常整洁,又很会做饭,学习能力还特别强。
当你对她讲述完一件事后,思考片刻就可以用她自己的一套逻辑,把之前接收的知识转述出来,是个智商很高很厉害的人。
05
好多人都问我在意大利待了10年,为什么不在那边定居下来。其实和中西方悬殊的文化差异也不无关系。
作为一名北京土著,我其实是吃不惯意大利餐的。意大利的牛排很厚,如果是半生半熟的那种,我只能吃一小块,但是意大利人基本上整块都可以吃掉。
不过沙拉菜我吃得惯,橄榄油拌着各种蔬菜,可能是女孩吧多吃点素没有关系。意大利面吃的不是很多,但很好吃。还有各种冰淇凌,也非常好吃。
意大利人虽然很浪漫,但给我的另外一种感觉是他们对家庭的概念不是很深,而我是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,又是北京的,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受到我爷爷那一代老党员的观念影响,很看重「落叶归根」,所以我一定要回来。
我记得去意大利的第一年就有人问我,想不想留在意大利,我说不想,对方就说「因为你待的时间还不够长」。
过了两年,又来问我,「都待了三年了有没有习惯?」,我说第一天我就可以习惯,适应任何事情,但是我不会在意大利待下去。一晃过去十年了,我还是那么固执,心里还是想回到北京,认为北京机会多。
意大利的生活有点慢,太慢了,我甚至可以预见到10年、20年甚至30年以后的自己,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。可我更喜欢去做那些有刺激、有挑战、有激情的事情,太安逸的生活不能满足我的「野心」。
我渴望的是变化而不是被束缚。
我不希望自己做一只鸟笼子里的金丝雀,而是希望自己是一只能展翅高飞的苍鹰。这一路上会遇到各种风风雨雨,但那些并不重要,我的目标是「经历了风雨以后,可以见到那道彩虹」。
06
我表弟跳了五年的古巴salsa,受他的感染,我也开始跳古巴salsa。周末我会安排自己去跳舞,有时候参加舞会,有时候参加表演。
有一次我看到他一边放着乐曲一边不停地扭动身体,我就很好奇,问他跳什么舞呢,他说这是古巴salsa,笑我什么不懂。我就跟他打趣说别打扰我学习。
之后每天坐他的车,车上总放古巴salsa的伴乐。听的时间一长,哎不错哟!看人家跳的挺好,我也想试试。
回了北京以后,我就开始搜索「古巴salsa」,这才了解这种风格迥异的舞蹈。
salsa有多种分类,国内流行比较广的主要是古巴与美式两种,其中的古巴salsa是一个特别小众的舞蹈,两人为伴,适合在party上跳的这么一种舞蹈。早期跳古巴salsa的人很少,大概近几年才逐渐被更多人接受。
于是在我弟的建议下,我就选择了跳古巴salsa,然后去了一家刚刚成立不久的俱乐部,一跳就跳了近5年,结识了很多爱跳舞的小伙伴儿。
音乐声一响起,身体就不由自主的跟着动,整个人瞬间释放了之前的所有压力,变得轻盈放松,沉浸到舞动的氛围里。
我还有个喜好就是做手帐。家里囤了好多手账小本本,记录自己平时的生活。
假如让你回想去年某个具体的日子,比如几月几号你做了哪些事,你还能准确记起来吗?绝大多数人是想不起来的。
在我看来,「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」。
每天我都会记录当天做了什么事,持续做周复盘、月复盘、季度复盘、年复盘,只要拿出本子翻一翻,我都能看到。
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需要靠「系统」。比如我用印象笔记管理自己的知识库,分成工作、学习、生活和兴趣,这四块基本上就涵盖了我所有的活动内容。假如我转行的话,就会把所有有关意大利留学这段工作经历的笔记归档到一起,作为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阶段。
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这些软件其实都是外围层面的,最重要的是,你要找到你自己的那个why,「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你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?」人的求生欲和求知欲是很强的,做任何事情多少都带有目的的。
现在挺多人选择做视觉设计师,尤其像一些领导力内训的课程都会请我们去,就是因为更有视觉化嘛,而且人的大脑都比较喜欢颜色。我基本上是把它作为一个兼职的事业去做。
07
我把「25分钟做事+5分钟休息」简称作一个番茄,然后用番茄工作法做自己的时间管理,无论生活工作还是学习,都遵循着这样的管理原则。
我是一个工作从来不加班的人。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8点上班,下午4点半下班。下班之后全是我自己安排时间。比如每天我都会拿出至少2-3个番茄用来学习,因为我还有个副业身份是视觉设计师,所以会去听去看书去写随笔做记录。
周五晚上到周六全天我是不在家的。周五下班以后就开始约朋友啊同事啊,基本上时间都会安排满。可能也是跟意大利人接触时间比较长的原因吧,他们周五周六很少在家吃饭。在他们的观念里会认为,「我工作一星期了,工作日下班以后就是属于我的时间」。
相比于手机上的虚拟社交,我更喜欢面对面交流,彼此之间带着诚意,一起喝喝下午茶,或者吃吃饭。约会的期间我会把手机翻过来扣在桌子上基本不看手机,工作状态那另当别论。我的客户对我基本也都比较了解,他们在那个时间段也很少会打扰我,真的有急事,才会直接给我打电话。
周日一般是我的家庭日,这一天是不带功利性的度过。比如说我会跟男朋友一起去逛街,去公园爬爬山,或者去博物馆看展,或者看一场好看的电影。有时候也会针对某一件事,进行一些讨论,然后组织一些家庭小活动。
我通常会在周日的上午把这些事情做完,到了下午,一般会参加古巴salsa的party。晚上会约上几个好友一起恰个饭,遛个弯儿就回家。
朋友是需要处的,朋友之间的感情也是需要养的。
好多人很不理解地说,「艾阳,你过得有点像机器人啊,每天把自己的时间卡得满满当当。」我说我自己就是很沉浸在里面,享受做事有序不紊的状态。
08
我卸载了抖音两次。
第一次看抖音是在一个晚上。我心想第二天上班,正常按六点钟起床,那我看到十点钟就睡觉了。结果一刷刷到两点多,我一看表只剩下不到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了,给我吓坏了,当时就卸载掉了。
过了几天,我的学生问我有没有看抖音的什么什么视频,我说我重新安装一下,这次我吸取上次教训,告诉自己只能看15分钟。
结果是从早上9:30开始看,一不留神又刷到了中午12点。本来感觉只有十几秒的样子,没想到两个小时过去了。
于是我又一次卸载了抖音APP。
当然现在手机里又重新装回了抖音,因为有朋友在尝试自己做抖音短视频,让我关注一下。但我基本不再主动打开了。
这APP其实挺毁人的。大脑注意力被不停地一点点吞噬,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来越短。现在的年轻人沉溺抖音的时间太久了,我感觉有点浪费生命了。
虽然说只是消耗碎片化时间,但最好还是要拿出一整段时间来专注做一些事情,比如说我每天6:00起床,但我会在5:30提前就起身,先不洗漱,在6点之前的半个小时内,开始制定一天的计划,「今天先把这三件事做完。」
我每天的这三件事,是跟我每周的三件事以及我年终的目标是一致的。做这三件事就为了完成这一年的目标。
在樊登解读《被忽视的孩子》的视频里面曾提到一个关于提高自我约束力的方法——三件事计划:「每天列出三件自己不想做,但一定要做的事,三件就够。」「每天列下来三件特别想做,但是今天不做的事。忍住别做,把它列下来。」
09
我是一个「走到哪儿都会被大家记住的人」,初次见面就容易给别人留下很深的印象。我说话方式比较直接,也不清楚自己怎么做到的。
在朋友的眼里,我还是比较积极比较阳光,传递正能量的人。可能也是性格所致,我人缘还是蛮好的。
这次我离开熟悉的行业转投另一个行业,之前发生过不愉快的人可能会去想「同事怎么这么差劲啊」「离职以后我一定怎么怎么样啊」,但是当我走到这一步的时候,我就冰释前嫌了,之前发生的一下子就全忘了,很释然。事情过去就是过去了,转身就不记仇。又有哪个人不经历点这些琐碎的小事儿呢?
有不少同学还有家长都说要向艾老师学习,还有几个央财的、央美的学生说想成为我这样的人。于是我好奇地问,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」学生们的回答是「积极,乐观,有规划,有自己的思想。」
我的家教比较严格,出国之前我是没有那么多自己的思维的。我不会自己做选择,都是爸爸妈妈替我安排好了一切。说个生活上的例子吧。到了周六日的时候,同学们都穿上漂亮的衣服去玩了,我还是会穿校服出门,因为我不知道穿什么。
直到出国之后,我开始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。但到了2021年,才真正明白如何内省和解读自己。
我一直在学习,总觉得自己学的还不够,不知足。以前的自己在最外层看到了什么,就想学什么,一直在「WHAT」层面绕着圈的跑。但好在比较幸运的是我这个圈的大方向和未来是一致的。现在的我不会那样了,我会围绕自己的那个「WHY」去努力,在未来半年到一年的时间,我的方向会越来越清晰。
留学以及之后的工作经历,对我来说最宝贵的两个字就是「坚持」。我以前没觉得我自己这么执着,只是认为自己办起事来绝不会轻易放弃。
我定目标,定的是五年十年的目标,不是说五年以后需要做成某一件事,而是五年以后,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五年的时间是过得很快的,尤其是30岁以后,所以五年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在这个过程当中,所有的事都围绕「成为这样的人」去努力,就没错了。
10
2021年是我的第三个本命年。4月23号,是我人生一个新阶段的开始,这一天也是我的生日,我要给我的36岁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生日礼物。
从这一天开始,我的关键词是「重启」。
我很感恩2021年遇到的每一个人,感谢过去这两年陪伴我的同事们,以及我今年上过的每一节课,遇到的每一位老师,每一位同学,他们都给了我不一样的感悟。
在短短的三四个月,我的工作、我的生活、我的思想还有我的学习,都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,这是我没有想到的,之前所有的事情都恰到好处得在这个节点完美结束了。
我已经准备好了在人生的这个路口,选择下一个方向。
身边的人很不理解我为什么还要折腾。我觉得我一直没有离开我熟悉的区域,总是处在一个舒适区。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,从最低要求开始。我来到这家公司,就把这家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,就像刚开始创业一样把它做起来,我的确做到了。只是原本的预期与当下的想法产生了不同,如今的环境变了,思想也变了。
从今年的五一开始,我有了一个更清晰的预见,我会成为更好的自己,一个全新的「艾阳」。
©️ 禁止转载